2024-05-22 19:41:06 | 青旅游
关于现在烧香的价格还不确定,一般过完小年吧,上海的寺庙多了,以下给你提供一些,看看哪里离你家比较近:1 黄浦区 沉香阁 沉香阁路29号
2 黄浦区 慈修庵 榛岭街15号
3 虹口区 下海庙 昆明路73号
4 虹口区 三观堂 江湾镇万安路359号
5 长宁区 福缘禅院 镇宁路465弄31号
6 杨浦区 法善庵 政本路338号
7 杨浦区 太平报恩寺 兰州路373号
8 卢湾区 法藏讲寺 吉安路271号
9 静安区 静安寺 南京东路1686号
10 静安区 圆明讲堂 延安西路434号
11 静安区 居士林 常德路418号觉园内
12 普陀区 玉佛禅寺 安远路170号
13 普陀区 真如寺 真如镇兰溪路399号
14 徐汇区 龙华寺 龙华路2853号
15 闸北区 宝华寺 高平路1000号(近汶水路)
16 宝山区 宝山净寺 罗店镇祁练河北岸
17 宝山区 太平禅寺 顾村镇盛宝村
18 宝山区 永福庵 南陈路351弄2号
19 闵行区 七宝教寺 七宝镇新镇路1205号
20 闵行区 万寿庵 马桥镇东街23弄1号
21 闵行区 龙音寺 闵东路1号
22 浦东新区 庆云寺 合庆镇龙东大道6907号
23 浦东新区 长仁禅寺 川沙镇王桥街2号
24 浦东新区 法华学问寺 三林镇沿浦路乌泥泾庙1号
25 浦东新区 潮音庵 曹路镇顾路乡李家盘14号
26 浦东新区 宝莲庵 高行镇井亭东沟镇解放村36号
27 浦东新区 碧云净院 华夏中路*近孙弘路
28 嘉定区 吴兴禅寺 外冈镇吴兴寺
29 嘉定区 葛隆药师殿 外冈镇
30 嘉定区 云翔禅寺 南翔镇解放街263号
31 嘉定区 曹王禅寺 曹王镇(沪太路7258号)
32 嘉定区 菩提禅寺 安亭镇永安街42号青旅游
33 南汇区 南山禅寺 新场镇奉新公路大叶公路口
34 南汇区 福泉寺 惠南镇文体路11号
35 南汇区 会龙讲寺 六灶镇会龙村
36 南汇区 清凉庵 惠南镇东大门街立新路77弄29号
37 南汇区 净心庵 泥城镇横港村八组
38 南汇区 巽龙庵 周浦南八灶街159号
39 南汇区 定慧庵 大团镇永春西二路112号
40 南汇区 唐家庵 大团镇扶栏村544号
41 金山区 松隐禅寺 松隐禅寺九丰十组
42 金山区 五龙禅寺 金张公路6006号
43 金山区 性觉寺 枫泾镇白牛路北端
44 金山区 东林寺 朱泾镇东林街150号
45 金山区 万寿寺 金山卫镇金卫村1148号
46 松江区 西林禅寺 中山中路654弄内
47 松江区 园智教寺 佘山西南面天马山
48 松江区 东禅古寺 车墩镇东门村
49 松江区 福田净寺 泗泾镇开江中路300弄30号
50 松江区 九峰禅寺 小昆山园北坡顶峰山上
51 松江区 延寿寺 石湖荡镇李塔街88号
52 松江区 大方禅院 新浜镇赵王村(大方村)
53 松江区 严家庵 泗泾镇北张泾10号
54 青浦区 青龙古寺 白鹤镇青龙村
55 青浦区 报国寺 朱家角镇淀峰村
56 青浦区 颐浩禅寺 金泽镇寺前街12号
57 青浦区 天光寺 练塘泖口村
58 青浦区 庄严寺 蓝淀镇东团村
59 青浦区 圆津禅院 朱家角镇漕河街193号
60 青浦区 法会庵 重固镇通波塘东街258号
61 青浦区 蟠龙庵 徐泾镇蟠龙村
62 奉贤区 洪福禅寺 洪庙镇唐城街东首
63 奉贤区 二严寺 南桥沪杭公路1749号
64 奉贤区 保境禅寺 钱桥南张桥奉柘路3398号
65 奉贤区 万佛阁 奉城北街189号
66 奉贤区 旃檀禅院 金汇镇老西街
67 奉贤区 东海观音寺 拓林镇海湾旅游区西侧
68 崇明县 静修观音寺 横沙岛横沙乡民生村
69 崇明县 寿安寺 城东镇鳖山村
70 崇明县 广福寺 中兴镇中兴村
71 崇明县 广良寺 陈家镇裕安村
72 崇明县 寒山寺 城桥镇东门路187号
73 崇明县 清净庵 陈家镇德云村二队
74 崇明县 云林寺 堡镇五滧镇登瀛村
75 崇明县 无为寺 庙镇米洪村6队
76 崇明县 天后宫 城内施翘河鱼业村
77 崇明县 安乐院 陈家镇乡协隆村四队
78 崇明县 观音庵 堡镇南路支路83号
79 崇明县 慎修庵 港西镇新引村
80 浦东新区 甘露庵 浦三路新浦路桥下
常熟是江苏省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风景。在常熟,有很多适合扎帐篷露营的地方,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地点:
虞山风景区:虞山位于常熟市区西南部,是常熟的著名风景名胜区之一。虞山风景区内有大片的绿地和树林,非常适合露营。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山水景色,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此外,虞山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虞山寺、虞山塔等,可以在露营之余游览一下。
沙家浜湿地公园:沙家浜湿地公园位于常熟市区东北部,是一片集湿地保护、生态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这里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多样,吸引了大量的鸟类栖息繁衍。在沙家浜湿地公园露营,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湖泊、湿地景观,还可以观察到各种珍稀鸟类。
尚湖风景区:尚湖位于常熟市区北部,是常熟的又一著名风景名胜区。尚湖风景区内有大片的水域和绿地,非常适合露营。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湖光山色的美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此外,尚湖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尚湖书院、尚湖石桥等,可以在露营之余游览一下。
张泾生态园:张泾生态园位于常熟市区东南部,是一个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这里有大片的农田、果园和树林,非常适合露营。在张泾生态园露营,可以体验农耕文化,品尝新鲜的农产品,还可以参与各种户外活动,如徒步、骑行等。
大义公园:大义公园位于常熟市区西部,是一个集休闲、娱乐、运动为一体的城市公园。这里有大片的草坪和树林,非常适合露营。在大义公园露营,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城市景观,感受都市中的宁静与舒适。此外,大义公园还有许多儿童游乐设施,非常适合家庭亲子游。
总之,常熟作为一个具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美丽风景的城市,为游客提供了众多适合扎帐篷露营的地方。在这些地方,你可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放松身心,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宗开红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8)
【摘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锡-常地区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对地下水资源的超量开采,破坏了均衡的地质环境,诱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地裂缝、渍害等等,尤其地面不均匀沉降——地裂缝灾害的迅速发展,破坏性大,给社会造成了不安定因素和负面影响。本文着重讨论地裂缝的形成机制,以期能对地裂缝灾害进行更好的预测,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
【关键词】苏-锡-常地区 地裂缝 研究
苏-锡-常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经济突飞猛进,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是,相对苏-锡-常地区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环境保护明显滞后,尤其是对地质环境的保护意识的淡漠,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资源,引发了区域性地面沉降地质灾害。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最近30年中,中心城市区稍早,外围县市区稍晚,时间上与地下水开采史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发生在3个中心城市及锡西地段,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地下水开采区的扩大和开采强度逐年骤增,地面沉降问题也迅速扩大至区域(图1),发生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化(表1)。
图1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发展变化图
现状中累计沉降量大于200mm的区间面积近6000km
2
,约占苏-锡-常平原地区总面积的1/2,而500mm等值线已连片圈合了3个中心城市,面积超过1500km
2
。
与此同时,在区域性地面沉降发生、发育过程中,由于存在特定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基岩潜山、古埋藏阶地、含水砂层分布不均等)及人为开采地下水的方式、方法不合理,导致了在苏-锡-常地区的局部地方,发育了地面不均匀沉降地质灾害,在地表则以地裂缝的形式表现出来。它破坏了地表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等掩蔽工程,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表1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发展变化情况统计一览表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最初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鼎盛发育期为20世纪90年代,本世纪初的几年间,亦陆续有发生。
1 地裂缝分布发育特征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的分布发育,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均是有规律可循的。
1.1 空间分布特征
(1)平面特征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平面形态则呈线条状,或直或曲,或呈雁行式排列。大多在主裂缝两侧分布发育一定宽度的裂缝带,一般宽度小于100m,地裂缝延伸从数十米到千余米不等。
(2)剖面特征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剖面形态,一般不甚清晰,大多呈裂缝两侧上下错移,在地表形成陡坎状或阶步状地裂缝;亦有的呈“V”字形开裂状,地表裂缝宽度一般在2~80mm左右,裂缝可见深度一般均在20~40cm左右。经对无锡市石塘湾因果岸地裂缝灾害进行剖面开挖及进行物探面波(SWS)测量显示,开挖剖面中裂缝的深度达3m(图2),面波勘探成果揭示,裂缝两侧相同第四系地层遭切割影响的深度可达36m之深;根据三维地震勘探成果的分析,地裂缝的影响深度可达基岩面,影响深度达到60~80m。
(3)方向特征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的方向性比较明显,大多呈 NE向或 NNW向分布;亦发育一些呈环状分布发育的地裂缝灾害,经对裂缝的发育方向进行玫瑰花图统计分析,方向性不太明显(图3)。
图2 无锡石塘湾因果岸地裂缝剖面素描示意图
图3 常州大学城南周村地裂缝发育方向玫瑰花图
1.2 时间发育特征
经对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发育的时间进行统计,其与区内地面沉降灾害发育的高峰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本区地裂缝始发于1989年,在以后的近20年中,几乎每年均有地裂缝灾害的发生,鼎盛期在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1995年,本区有6处地方发生地裂缝灾害,本世纪初有减缓的趋势。
1.3 不同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下产生不同类型地裂缝
不同的地质环境背景是地裂缝产生的内在因素。因此,在有埋藏山体、古埋藏阶地、埋藏基岩陡崖分布发育的地区,通常发育线状地裂缝,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如江阴市长泾—河塘—无锡张泾杨墅里地裂缝带,即属该类型地裂缝。在地下水主采层以上的第四系沉积物,存在明显的沉积差异的地区,受地下水疏干因素的影响,多形成半环状发育、与土层结构差异有关的地裂缝,如常州市漕桥地裂缝灾害。在第四系沉积物中主采含水砂层不太发育或发育较差的地区,人们通常采取上下含水层综合开采的方法抽取地下水资源,进而在局部地区地下水水位形成局部的降落漏斗,使得局部地区的水力坡度变陡,在地表产生以环状为主的地裂缝灾害,如常州大学城南周村地裂缝灾害即属该类型。
1.4 地裂缝具持续性发展的特点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发生发展,在一定时间内具持续发展的特点,它们一般均在汛期或雨季初现,一旦形成后,沿裂隙面继续跌落加剧,是不稳定的发展状态。据野外调查,苏-锡-常地区目前仍有5处地裂缝具有进一步发育的特点,15处地裂缝则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5处则已处于稳定阶段。
2 地裂缝形成机制研究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客观存在的地质背景条件(基岩面起伏特征、基岩岩性、古埋藏阶地、第四系地层结构的差异、含水层的结构特征等)及人类为了发展经济而对地下水资源的无序、过量开采所产生的破坏作用。不同类型地裂缝的形成机制,是不同影响因素,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地质背景条件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潜山型
主要是第四纪地层差异、古基底起伏变化和区内超量开采地下水等外在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地面沉降。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含水砂层及地下水储集层中的水头下降,造成地下含水砂层本身及上覆土层释水压缩,出现地面沉降;当土层本身的结构差异或沉积基底起伏等环境地质条件不均一时,在土层压缩造成地面沉降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地面差异沉降,在土体内形成侧向张应力;当侧向张应力达到或超过土体的极限抗拉强度时,则在地表以地裂缝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图4)。
图4 基岩潜山型地裂缝形成地质模式图
2.2 地下水综合开采型
地裂缝发生带附近分布有集中开采的深井,开采量较大,开采方式以第Ⅰ、Ⅱ、Ⅲ承压含水层均作为取水资源进行开采。由于Ⅱ、Ⅲ承压含水层不甚发育,富水性差,区域Ⅱ、Ⅲ承压含水层水位已降到-60~-70m,深井主采层则以近地表的第Ⅰ承压含水层为主,导致区内地下水含水层上下贯通,尤其是浅层水(潜水、第Ⅰ承压水)水位急剧下降,形成以深井为中心局部的水位降落漏斗(图5)。这是因近地表的软土层和I承压含水砂层压缩、变形所致,I承压含水层具有埋藏浅、颗粒细、渗透性差等特点,强烈开采作用下,粉粒随地下水流失,砂粒重新排列,形成的水位降落漏斗形态较陡,水力坡度较大,往往容易形成地面不均匀沉降地质灾害。
图5 地下水综合开采型地裂缝形成地质模式图
2.3 土层结构差异型
地裂缝发育区近地表第四系沉积结构明显,尤其在地表硬土层之下发育厚度不均一的高压缩性软土层(淤泥质亚粘土层),而淤泥质亚粘土层的液化指数、天然孔隙比、渗透系数相对较大。当降水偏少的年份来临时,地下水开采层越流补给条件差,加之长期过量开采,造成地下水水头急剧下降,促使高压缩软土层压密释水,形成塑性变形,造成地面持续沉降,最终诱发地裂缝灾害(图6)。
图6 土层结构差异型地裂缝形成地质模式图
2.4 埋藏阶地型
与基岩潜山型地裂缝的形成机制具有相似性,其主要是古埋藏阶地或基岩陡崖(具线状分布特点)、第四纪地层差异和区内超量开采地下水等外在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地面沉降。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含水砂层及地下水储集层中的水头下降,造成地下含水砂层本身及上覆土层释水压缩,出现地面沉降;在埋藏阶地或基岩陡崖的边缘部位,土层压缩造成明显的地面差异沉降,并具线状分布特点,则在地表以线状分布的地裂缝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图7)。
图7 埋藏阶地型地裂缝形成地质模式图
2.5 岩溶型
目前苏-锡-常地区发育的该类型地裂缝其形成机制与潜山型地裂缝具有相似性,其主要是基岩隆起(基岩岩性必须是以具有可溶盐特征的灰岩地层)、岩溶发育、第四纪地层差异和区内超量开采地下水等外在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地面沉降。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含水砂层及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地下含水砂层本身及上覆土层释水压缩,出现地面沉降;在岩溶发育区,土层失水并压密,造成上覆松散堆积物垮落,诱发地面产生不均匀沉降,尤其在岩溶塌陷的边缘部位,在地表容易产生环状的地裂缝灾害(图8)。
图8 岩溶型地裂缝形成地质模式图
3 基于GIS的地裂缝易发区划分
目前,GIS空间分析手段,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地质环境的定量或半定量分析评价。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研究运用Arc/Info手段,对区内地裂缝发育的空间特征进行了模拟。
3.1 因子的确定
地裂缝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主要依据基岩面的起伏形态、第四系沉积物分布的厚度差异性、地下水位、地下水含水层的空间特征、地面沉降等5方面因子,它们在地裂缝的发育过程中作用明显。
3.2 评价模型
基于GIS的评价模型,其数据表达式为:
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技术方法论文集
式中:I——危险指数,表示各影响因子综合作用的叠加结果;
W
i
——第 i项因子的权重;
C
i
——第 i项因子的量化赋值;
n——影响因子的个数。
3.3 评价程序
GIS辅助下的地裂缝空间分布区划流程见图9所示。
Arc/Info中的空间叠加实际上是图层的叠加,一切空间分析都是以数字地图为对象进行的。经过多次调整,苏-锡-常地区地裂缝评价分区模型如下:I=0.33×C
基岩
+0.12×C
第四系
+0.19×C
地下水位
+0.16×C
含水层
+0.2×C
地面沉降
根据影响因子综合影响总分值的由高到低,对评价结果进行定性分类,分类在原则上反映灾情的现状严重程度,并作相应的面积统计,统计情况见表2。
图9 基于GIS的地裂缝灾害评价流程
表2 评价结果分区统计结果
3.4 各级地裂缝灾害易发区的地质背景分析
由评价结果可见,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地质灾害发生区和潜在危险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常州戚墅堰以东、吴县黄埭以西的中部块段。该块段内的第四系基底相对二侧隆起,基岩面埋深较小,其起伏变化区间恰恰又在Ⅱ、Ⅲ承压含水砂层发育深度内,客观具备发生地裂缝灾变的特定地质环境条件,但不同等级区的地质背景又因地而异。
3.5 地裂缝灾害易发区带的圈定
根据上述模型运行结果以及目前的认识程度,初步确定地裂缝灾害易发区的划分原则主要依据基岩面(潜山、埋藏陡岩)的起伏形态、第四系沉积物的分布及厚度差异性、孔隙承压含水砂层厚度发生明显差异变化的线型边界(大多为古河道的边界)等条件综合确定。初步圈定出6个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带和可能存在地裂缝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图10)。
(1)横林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带
大体以横林镇为中心,沿 NE构造线走向,西南至湖塘桥、马杭、戚墅堰,为江南断裂控制的特定条带区,面积约30km
2
。
(2)横山桥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带
横山桥地处芳茂山山前地貌变化部位,基岩面由裸露转向陡跌,推测有埋藏型断层崖控制中更新世古河道,两侧地面沉降明显不均匀发生,为易发生地裂缝灾变的区带。
(3)无锡—苏州古河道南侧基岩岸线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带
区带北西—南东向延伸较长,西起锡山贾巷,往东南大体沿京杭运河,经无锡市区一直延至苏州浒关的条带内。该带是苏-锡-常地区极需警视的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带,目前已发现的贾巷和毛村园二处地裂缝灾点均在该区带内。
(4)江阴南部古河道南界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带
分布锡山境内的堰桥、长安、厚桥、安镇间为基岩断块隆起,受其影响,推测潜山、断层崖较发育,是环境地质背景条件变化较大的区带,实为区内地裂缝易发区带。石塘湾秦巷、堰桥、河塘及长泾等地已发现的地裂缝均在该带中。
图10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图
(5)东亭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
在锡山新市区(东亭)西郊一带,从已形成地裂缝地区的勘探结果显示,可能与岛状残留分布的潜山有关,也可能与浅部地层因素有关,但诱发原因仍与超量开采Ⅱ承压地下水有关。
(6)张家港塘桥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
在张家港东南部塘桥、塘市、西张等乡镇地区,从迹象反应,地面沉降已严重发生,但不均匀,在多处已见有地裂缝灾变问题。
(7)查桥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
位于吼山西侧山前平原北东向展布的条带区间,现状中已多处发生,并有进一步严重化发展趋势。
4 地裂缝灾害防治对策
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给苏-锡-常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和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治与避让”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按照国家和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规定,科学规划,强化管理,把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从勘察已得知,区内地裂缝灾害,主要是地面沉降严重发生以后所显示的灾变形式,所以,最根本的还是需从控制地面沉降着眼。在地面沉降重度发生区,应该深入研究各种影响因素,对地面沉降不均匀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尤其在被初步圈定为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镇建设和工程项目建设,也必须列为可能的地质灾害灾情之一,进行认真的危险性评估。在已发生的地裂缝灾区,应查明形成原因,准确圈定危险区,布设监测网点,并落实具体的避让措施。
5 结语
本文的研究成果是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三角洲项目组集体工作的结晶,在此,向所有参与项目工作的老师、同仁表示衷心感谢!
2024-04-03 15:47:48
2024-02-19 23:02:54
2024-02-19 03:55:21
2023-10-30 22:11:49
2023-09-26 16:38:47
2023-08-19 15: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