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7 22:04:57 | 青旅游
表达了作者人定胜天、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
愚公移山
》是
《列子》
中的一篇寓言
小品文
。这则故事的发源地,通常被称之为愚公故里的河南济源。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创作背景
此文即选自
《列子·汤问》
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作为《列子》最早的整理者和注释者,张湛认为,《列子》一书不是先秦古籍。在张湛看来,《列子》一书颇多佛学思想,而语言和故事是思想的载体,这意味着《列子》的文本有一些与佛经有关。
“愚公移山”故事源自竺法护的译经
《佛说力士移山经》
,移山神话是
中古时期
佛典的常见物语,《列子》的始创者曾经比较系统地阅读了法护译经。
该好处有展示毅力和决心、教育意义等。
1、展示毅力和决心:愚公移山的过程展示了愚公毅力和决心,不畏惧困难,持续努力,最终实现了目标。这种毅力和决心可以激励别人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
2、教育意义:愚公移山的故事可以作为一种教育工具,教导人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激励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持续努力,最终实现目标。
愚公不该移山
今天的辩题事实上给了愚公两条路的选择,但体现在更深层次的却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取舍。一
条路,愚公率子孙万代挖石运土,移山填海,一味蛮干。另一条路则是讲究方法,在务实之中
求变通,变通之中求进取。究竟何去何从,我们和对方辩友是志同而道不合。我们双方都有锲
而不舍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意志,但对方辩友选择了移山,既不现实,也不科学,而我
方观点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务实之中求应变,应变之中求发展的科学精神。
现在我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我方的观点。
首先,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片面无限夸大而违背自然规律。愚公的愚就在于无视客观条
件和客观规律。让世世代代都去移山,且不说子孙们吃什么,更重要的是去挖一座山去填一个青旅游
海,破坏了山和海的自然生态,将是怎样灾难性的后果,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本不是征服与被征
服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自然不属于人,而人属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和谐的存在。
其次,我们知道,问题有多种,有的只有一种解决方法,那么我们无法选择。而有的则有多种
方法,正如愚公所面临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打破封闭僵化的思
维模式,提倡功效结合的思维方法。这也意味着人员、物资、信息的合理流动。而这些也是发
展市场经济、建设现代文明的坚实基础。
再次,不管愚公采用哪种方法,它最终的目的,都是更好的与外界沟通。既然解决的问题相同
,那么肯定要选择一种既现实又可行的方法。试想,山就这么移下去,至少需要多少代人,而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这仅有一次的生命难道应该用来移山吗?如此劳民伤财,还不如
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地打破封闭的凝固,创造开放和流动是历史进步之所在。
而今,君不见愚公之愚;君不见破坏自然之厄运;君不见有效的实现目标的科学手段;君不见
,近代中华儿女转战南北,四海为家,创万世伟业.看今朝,神州大地上开放和交流,中华民
族务实之中求应变,应变之中求进取的科学精神,是时代旋律、时代需要的新思维。有道是,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只有务实,应变进取,才能破旧立新,再造辉煌。
愚公应该移山
第一:愚公移山的目的很明确“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就目的而言不仅仅是要移走大山,而
且是要大山外的人走进来,只有这样才能让俩地人相沟通,才能改变家乡面貌,使其脱贫致富
,不仅如此这将带来无比深远的社会效益,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依次看来移山乃唯一
可行之法,搬家虽然能解决眼前一时之需,看似效率很高,可完全无法实现寓公设想,无法实
现目标的办法则无效。
第二:移山具有战略思想长远眼光。无论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高山恶水总是阻断人们相互往
来的重要天然屏障,寓公设想的这条道路把长江和黄河水陆相连,把古代中国的俩个最发达的
经济地区联系在一起,可算是纵贯南北的大通道。清代晋商就是沿寓公之路经长江,进汉水,
折襄阳,经南阳到西北,向西伯利亚输出大量商品。如同隋炀帝应该修大运河一样,寓公同样
应该移山。寓公不愚,智叟不智,寓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
加增”看出了相对有限的困难和人民的力量是无限的关系,他目光远大看到移山乃造福子孙的
大事,搬家和智叟一样只是静止的看问题,目光短浅实乃愚也。
第三:愚公移山是开创之举,创造论认为适应环境,顺从环境的实践是低级的;而改造环
境,创造环境的实践是高级的。从认识世界到把握再到创造世界,寓公正是循着这途径经历九
十年认识到山的俩边要联系,要发挥俩地优势,并且把握住了人与山的关系,作出了创造性的
壮举。寓公的行为是为了改变全村人的命运,只有坚持这种改革才会有创造。寓公之智走出了
心灵的黑暗找到了光明的方向。
第四:人类历经2000年移动的山石相当于25座泰山,这难道不是“愚公移山”的生动写照
吗?寓公所以伟大还在于他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向自然发出挑战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人的
主观能动性,搬家看似简单,实际是回避困难,这种属从于客观环境客观现实的做法是“聪而
不明”。从古到今我们一直都需要“寓公移山”,没有愚公移山的壮举我们我们推翻不了压在
我们头上的三座大山,赶不走日本侵略者,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建不了三峡,我们完成不
了西部大开发的使命。
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寓公去搬动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座座大山!
2023-09-30 06:46:20
2023-09-21 09:08:21
2023-10-30 22:11:49
2024-03-21 18:44:17
2024-02-15 06:26:05
2024-01-11 13: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