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攻略 > 正文

安顺云峰屯堡文化博物馆如何?

2024-03-14 03:10:14 | 青旅游

安顺云峰屯堡文化博物馆如何?很多朋友对这方面很关心,青旅游整理了相关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安顺云峰屯堡文化博物馆如何?

安顺云峰屯堡文化博物馆如何?

云峰屯堡文化博物馆占地十余亩,约8000平方米。馆外大门上方有一幅楹联:“六百年屯堡东望江淮传承史册千秋,九千里征程西来云贵成就江山一统”。说明当年为了大明王朝的统一#,屯堡人的祖先不远万里,从江淮平原一带过来定居黔中。博物馆分室外展区、室内展区、地戏石雕艺术墙、屯堡文化墙等四部分。

室内展区由“调北征南”、“定居黔中”、“江淮余韵”和“大明遗风”四个馆组成。博物馆以文物、油画、雕塑、图片、沙盘、实景再造等形式,浓缩600余年的屯堡历史,展示屯堡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生动历程,是游览云峰景区的向导和说明书。

安顺云峰屯堡文化旅游区,一座活灵活现地“屯堡文化”展示地,明代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的历史遗存地。在方圆十一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间,八个村寨分布有序,疏密得当,既可各自为战又能彼此为援,堪称军事防御体系的杰作,被学者誉为“冷兵器时代的最后堡垒”。

每个寨子都建有寨墙、碉楼、石巷、传统四合院等,这之中以云山屯和本寨最核心,可参观云峰屯堡文化博物馆、大屯门、明清一条街、古戏楼、财神庙、德生昌药铺、云山寺、垂花门楼、双狮院落、青龙寺、杨家大院、金家大院、月亮井、银匠世家、梅家、鸦片口等景点,了解600余年的屯堡历史。

更多关于安顺云峰屯堡文化博物馆怎么样?,进入:

安顺云峰屯堡文化博物馆如何?

安顺屯堡文化的当地节日

屯堡人的节日都以敬奉神灵和祭供祖宗为主要内容。多神信仰和祖先崇拜的缘由,加上传说的民俗节庆,使屯堡村寨一年四季各种活动不断。

春节是屯堡人最为隆重的节日。腊月间就要用数十斤糯米和釉米打成米面,蒸熟后打成糕耙,晾干变硬后泡在水里可食用几个月。还要杀年猪、熏腊肉,用猪血和豆腐做成“血豆腐”,熏制香肠等等。除夕夜,先要在神完前摆上猪头、雄鸡及酒菜,并点燃香烛供奉,主人还要请祖先及亲戚的亡灵和各路神仙、各处菩萨、孤魂野鬼来享用,希望得到神灵祖先的保佑而一家人顺顺气气发财发富。供奉后,全家人要在神完前磕头后才能吃饭,还要在门、窗、牛圈等处贴上红纸写的对联,大门上贴“秦军”、“胡帅”等门神。

除夕要“守岁”到天亮,灯火长明,全家欢聚,直到黎明。因此俗话说:“三十夜守岁,年初一大睡。”

年初一不能动菜刀之类工具,不能向外倒水,不能扫地,据传扫地和倒水就意味着会把一年的钱财扫出去和泼出去。大年初一还不能串门,只能在外面游玩。一年到头,大年初一这天是忌讳最多的一天。

年初二外出叫“出行”,回家时要捡上几根木柴回来,以实现“初二出行,抱财归家”的求富心理。有的人家还要找一个有小圆洞的石头,用绳子拴好牵回来以示“拉了一头肥猪回家”。

年初二,开始进行各种“拜年”仪式。拜年形式多样,村中小孩子可以挨家挨户地去拜年。孩子们身挂小口袋,走进大门对主人家大喊一声:“给您拜年,恭喜你家发财!”主人家就拿些葵花、核桃或硬币给孩子们。于是,年初二这天,就会看到满街的孩子这家进那家出,欢天喜地地跳动,村中热闹非凡。年轻媳妇要到井里挑“银水”,象征着一年财富不断。

给岳父母拜年,是不能少的例规,特别是结婚不久的年轻夫妇。否则,老泰山发了话,小两口就有陪不完的“罪”了。不忘祖先尊敬长辈,给逝去的父母拜年是屯堡人的心理定规。初二子女带上香蜡纸烛及酒菜到父母坟前祭供,以尽孝道。

年初二也是屯堡人互相大拜年的日子。人们在街头巷尾见面也互相拱手行礼并互相招呼“给您拜年!”就是平时有些纠葛和隔阂的人,这一招呼也就把积怨化解了。

从年初三开始,屯堡村寨就要开始跳地戏、玩花灯等类式活动。于是,白天村中锣鼓喧天,杀声阵阵,村民从征战故事的拼斗中获得心灵的振奋,从剧里人物的神灵护佑中得到心愿的满足;晚上,玩花灯时歌声阵阵,笑声不断。那些由男人穿上妇女服装扮的女角故作妖烧,扭作态,引起人们阵阵哄笑以得一乐。迎接一年新春的到来,把美好的希望寄托于新年开始,使农历正月成了屯堡人最热闹隆重的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各种活动最多,除跳地戏、玩灯、迎春等搞得热热闹闹,太婆和妇女们更是忙里忙外,初五要敬五谷大神,初九是玉皇大帝诞辰要进庙烧“千张”,十五要过“元宵节”等。十五元宵节一过,“火烧门前纸,大的做生意,小的扒狗屎”,或事农或事商或事其它行业的就各务其业了。

清明节,屯堡人家都要按姓氏结伙上大坟。上大坟是崇尚血脉崇拜的屯堡人一项隆重的祭祖活动,是日甚至数十里外的同姓都要赶到人黔始祖的坟墓前,按辈分排列跪拜祭祀缅怀祖先,交流感情,激励后辈。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聚集在坟前饱餐一顿之后,各家还要上小坟,到自家祖坟前挂坟飘,摆上酒饭祭供一番。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屯堡人要用糯米做成粽把来祭供祖先,然后全家吃粽子。门顶要插上艾、营蒲,屋内洒雄黄。同时人们外出采草药,到处游玩称为“游百病”,以祛病健身。屯堡人的端午节与江南一带的端阳节一样,主要是悼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这天,屯堡人家燃香化纸祭供祖先后,要把灰烬倒到河里去。

五月二十八是“敬菩萨”的日子,旧州、大西桥的关公庙、岳王庙等地汇聚数以上万的屯堡人,供奉关公、岳飞等神灵。香火旺盛,热闹非凡。

六月六是土地婆婆的生日,屯堡村寨均要在土地庙前供奉一番,祈求土地菩萨保佑平安。同时,村寨里还要订立“护公条约”,宣布保护庄稼的规定,并指定专人看护,对违犯者给予罚款或示众的处罚。

除此之外,屯堡人还有一些专门的祭祀活动,如“龙王会”(六月十一日)、“雷神会”(六月十九日)、“马王会”(六月二十日)、“牛王会”(十月初一)等等,分别祭供龙王、雷公、马王、牛王等神,同样是用猪头、雄鸡、酒、饭祭供一番后,众人“打平伙”,聚餐一顿。是日,马和牛不劳动,喂精饲料,吃糯米耙。

屯堡人还有“逢九上香”的习俗,例如正月初九日、正月十九日、二月十九日,要到庙上焚香化纸、三叩九拜。双堡海子山每年二月十九日及云鹜山的正月十九日,各地的太婆、妇女们到山上朝拜,朝山拜佛者多达万余人。

“七月半”是屯堡人的鬼节,是一家人的祭祀活动。七月初一开始,屯堡人家都要把祖宗牌位挂起来。这种长约五尺宽二尺的祖宗牌位上,写有从始祖到新近去世的亲人名字。每天要在牌位前供奉早、中、晚三餐,每餐都必须点香燃纸,奉请远在故土的祖先和入黔始祖及已故亲人回家过节,直到七月十四日止。是日,把用白纸做成的信封包上钱纸,写上亡人的姓名及送钱者的姓名,送到村外或河边烧完,意为给祖先送“钱”。孩童们用南瓜做成“大船”,插上彩旗,点上蜡烛,“放河灯”送祖先返回华东老家。

八月十五日是传统节日中秋节,屯堡人用月饼、糯米耙等供奉“月亮婆婆”。没有儿子的人家也把这天当作求子佳期,好心人会去偷别人家的一个南瓜送到他家里,意为送来儿子,这自然会令盼子心切的人家欣喜若狂。而瓜主发觉会假装大骂,骂即“发”,骂者无心,听者勿念。

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屯堡人家要打糯米耙供奉祖宗,再焚香化纸,然后全家吃耙耙以示过节。

“腊八”供灶神。腊月二十三日这天,专门敬灶神菩萨,除了打糯米耙之外,还要买上枣子糖之类来供奉。请灶王爷上天汇报所看到的人间事情时,多向玉帝说好话,以求得上天的宽宥。

“会口”是指不同的庙会及各路菩萨的祭供日期。多神信仰的屯堡人对各个“会口”虔诚有加。到了“会口”的这天,都要兴办祭祀活动。如“迎汪公”、“迎城隍”、“蟠桃会”、“过河”、“串佛”等,这些活动的目的不言而喻都是敬神为己,求神祈福,驱灾避邪,祈求来世。

安顺云峰屯堡文化博物馆如何?

研究安顺屯堡文化的目的及意义

经查询可以知道,研究安顺屯堡文化对研究明代的屯田制度有很大的意义。屯堡文化是黔中安顺一带特有的明代屯军堡子文化现象遗存的概括。从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发动的征南伐滇至今,安顺一带屯堡人经六百余年的沧桑巨变仍未改变其征南入黔时的服饰、语言、风俗、宗教、信仰以其生产生活方式,始终以中原、江南文化为主导,在全国屯堡文化已消失殆尽的情况下,不依赖于其他文化而独立存活于黔中大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对于研究中国屯田制度、尤其是明代规模的屯田制度提供了“活化石”的不可替代的实物资料。

屯堡文化的表现形式于他们的服饰、语言、建筑、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他们的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风俗习惯等均源自中原江淮,屯堡人将这种文化移入黔中后,在数百年的过程中,演变成有着黔中独特个性的独特文化现象。

从最初的集团性移民屯田制度到传播中原、江淮先进农耕技术,使黔中原始的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产生了量的变化和质的飞跃,屯堡人在与黔中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安顺的历史进程中,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屯堡文化作为封建时代耕战经济的衍生物,是明代江南和中原文化在安顺土地上的流变和遗存,以其突出的历史印迹和鲜明的文化个性,构成了安顺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在人类文化学、民俗学、伦理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意义。青旅游

屯堡文化已列入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其文化艺术之一部——安顺地戏已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以上就是青旅游为大家带来的安顺云峰屯堡文化博物馆如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与“安顺云峰屯堡文化博物馆如何?”相关推荐